切换到宽版

幼儿“自选、自编、自导、自演”童话剧的实践研究

作者:萍萍 2016-06-06 12:41
幼儿“自选、自编、自导、自演”童话剧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2007年开始至今,我园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春晖童话节。因此,围绕“童话节”我们已经开展了多个相关课题,为 ..
幼儿“自选、自编、自导、自演”童话剧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2007年开始至今,我园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春晖童话节。因此,围绕“童话节”我们已经开展了多个相关课题,为同行各类幼儿园在童话教育和童话剧演出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传统模式下的童话剧编演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高控,幼儿缺乏体验
比如剧本的情节提炼、对话取舍、主题动作的设计,很多程度上都是老师单独完成的。整个改编的过程,幼儿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说是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则是实施者、施与者,哪怕是改编好之后的“表演”环节,教师的影子也无处不在,这里怎么说,那里怎么做,表情该如何如何,幼儿都只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行动。

2.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缺乏交流


传统模式下的童话剧改编,更多涉及到的是教师,做的比较好的,或者说是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也许会邀请小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少部分参与,但是由于师幼之间、幼儿同伴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幼儿的需要,幼儿之间更加不可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3.难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当下高调提倡“幼儿自主”、“做中学”、“自治”的情况下,幼儿的个体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选择做什么、如何做都是幼儿的基本权益,但是在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势必无法了解每位幼儿的个性和特点,更加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师主导下的评价


通常,在童话剧改编后或者是表演后,都会进行点评,但是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会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不由自主地告诉幼儿“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刚才哪个小朋友编得最好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随口而出。
反思传统模式下童话剧改编过程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我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搜集了众多的资料,多次进行删选了之后,最后聚焦到日本教育学家岸井勇雄所提出的“原体验”上。

(二) 同类研究综述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对“原体验”教学方式的学术研究以及童话剧表演两者独立立项的研究较多,但是两者结合、从改编入手的相关课题较少或未涉及。如课题《走进英国童话剧的精彩世界》单单以童话剧为核心,论述童话剧的历史,以及英国童话剧对英国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又如文章《童话世界 美轮美奂——简评世界经典童话剧《绿野仙踪》的艺术特点》,其作者站在观众的角度和立场,阐述其对此童话剧在舞美方面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如何关注幼儿心理特点与主题《绿野仙踪》完美结合的。
但也有发现,除了课题之外,一些研究者写出了相关的小论文,如《童话剧的魅力》、《森林音乐会(根据七岁儿童王苒郦创作的同名小小童话剧改编)》、《再见灰姑娘》均是从亲子角度出发,论述观看各种童话剧之后的感触和体会,以及孩子观赏后在某一方面的领悟和变化等等。针对上述研究的内容来看,对于以“原体验”教学为前提,谈经典童话如何打造成童话剧的课题研究是没有的,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前人研究的经验和基础之上,为我们本次课题的完成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借鉴和引入“原体验”教学,师幼共同打造经典童话剧目,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三) 课题研究的价值 


在童话剧表演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鼓励幼儿与童话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注重幼儿对童话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以“快乐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其对童话剧表演的兴趣。在挑选适合的经典童话故事、能引起共鸣的情节删选、适合扮演的角色认定、更有利表达的台词设计、烘托呈现的道具舞美创作都有幼儿参与的痕迹,更强调幼儿主体性,体现“原体验”教学在童话剧改变过程中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原体验”是日本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岸井勇雄在其著作《未来的幼儿教育——培养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中提出的。指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幼儿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构建知识。
童话剧改编过程中的“原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童话剧改编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体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发展对剧本情节、语言等多方面的认识、改编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丰富改编和调整剧本的经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体验。其中包括童话剧本改编、童话剧表演体验以及道具制作体验,打破传统童话剧教学以欣赏故事——学说对话——分角色表演这样的三部曲教学模式,而是让幼儿自始至终参与每个流程,做童话剧真正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问卷调查、改编、排练等多种参与方式发展幼儿爱阅读、爱表演、爱创造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以“原体验”为前提,调整教育理念,烘托幼儿在参与过程中能力的锻炼,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收集和筛选适合小、中、大的经典童话故事并分类,开展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欣赏的经典童话剧目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
2.以“原体验”教学为理论基础,幼儿参与童话剧目创作,开展以经典童话从情节删选、台词增减、角色认定等方面进行的童话剧本编写的实践研究。(剧本撰写)
3.呈现完整的童话剧表演,从音乐、道具、背景、舞美等角度出发,阐释教师与幼儿如何有机结合进行童话剧完整创作的研究。(童话剧展现)

三、课题实施过程

 

反思传统模式下童话剧改编过程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我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搜集了众多的资料,多次进行删选了之后,最后聚焦到日本教育学家岸井勇雄所提出的“原体验”上。
童话剧和故事不同,故事以讲述为主,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故事发生的经过,复述性强,重点是突出“讲”。而童话剧本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演”,以对话形式为主,通过增加背景道具的使用、音乐的渲染、动作的辅助帮助儿童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原体验”为理论基础,将故事改编成剧本需要经历以下环节,同时,在如下环节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需要,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第一步——自选


“原体验”指的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幼儿高度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结果等等,那么在童话剧表演模式中,第一步应在“自选”上最能体现。即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故事、故事产生的形式、想要搭档的伙伴、以及表演组里的分工。根据幼儿各年龄层面的需要,孩子们经常会选择的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故事
 
 
 

正面的形象

角色形象是童话剧作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构成童话艺术造型形象的主题。通常情况下,孩子们更倾向于善良、勇敢、美丽、聪明的角色。

如《谁最美》中的刺猬、《三只小猪》里的猪小弟、《白雪公主》里的白雪公主,这一特点与孩子们内心崇尚“真善美”的精神需求离不开。

生动的情节

对于儿童来讲,童话剧要尽量做到“寓教于乐”,枯燥乏味的情节往往无法激起幼儿倾听和表演的欲望。同时,所需要选择和改编的童话故事情节也应该考虑到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


节奏的语言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要表演的故事对话应该朗朗上口、口语化、富有节奏性。
 

如《小熊请客》中的对话,不仅可阅读可朗诵还可以演唱。

启发的思想
 

童话可以说是以“小的面积”集中“大的思想”的最佳载体,在较短的篇幅中融汇深刻的思想,起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作用。

如《马兰花》传递了勤劳、《灰姑娘》阐释了善良、《木偶奇遇记》要求诚实等等。

   例1: 节选于童话剧本《小熊请客》第一幕
狐狸: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肚子的坏主意,人人见我都讨厌,说我好吃懒做没出息。太阳升得高又高,可我肚子里还没吃东西,饿得我呀两条腿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嗨!还是让我到大树底下歇一会儿吧!
(小猫咪提着一包礼物,唱着歌跑出来:喵、喵,小猫叫)
狐狸:小猫咪,小猫咪,你今天打扮得这么漂亮,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小猫咪: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去,又吃又玩又唱歌,真呀真快活!
 

2.选形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学龄前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经常会导致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商量不下,产生分歧的现象。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需求和审美,可采用多种选择形式相互渗透的模式进行。
 
 
 

投票式

投票式经常适用于必须且只能选择一个故事的情况下,往往在某一日的活动安排中,同组内幼儿产生分歧时选用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

举手表决、贴五角星投票、黑白配。

轮流式

通常,在学期初或者月初制定故事选择计划时,让幼儿推荐一些故事,会以学期、月、周为时间点的模式排定故事的计划,采用轮流的方式投入改编和表演。

制定内容计划,划分时间线。

分组式

在每周的汇报表演时间,全班幼儿可采用分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改编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最后集中展示。

以不同故事分组、以不同角色分组、以不同性别分组、以不同年龄分组等。

                                                                                                                                                                                                                                                                                                                                                                                                                                                                                                                                                                              

3.选搭档


在选择进入区角之后,幼儿可以相互选择搭档伙伴,共同商议如何改编故事、商量角色分配、如何轮流表现等问题。

4.选分工


通常,在小组里都会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分工——演员、编剧、导演、服装师等,当然,可以是幼儿自主选择,也可以是指定一名“小导演”,由“小演员”来统一调配分工。可以是开演前共同开会修改剧本再排练,用画的方式将剧本呈现出来,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得懂,也可以是修改剧本、排练表演、道具制作同步进行。
 

(二)第二步——自编


在“选”、“编”、“”导、“演”四个步骤中最有难度的就是“编”这个环节,传统模式下,剧本的改编一直都是老师的事情,似乎与直接要表演的孩子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在这相看甚远的“编”中如何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呢?“原体验”的理念中,对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非常提倡取源于幼儿的经验和生活,因为只有是跟幼儿息息相关的,在感受的过程中幼儿才会有所感悟,产生共鸣。用一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原体验”教学在童话剧内容上的体现:让孩子们也来当一当编剧吧,把孩子们带回最原始的“过家家”中。

1.编角色


童话故事篇幅可长可短、角色可多可少,一般情况下长篇童话人物较多,角色关系复杂,幼儿经常会搞不清楚出场的顺序和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导致无法自由统筹,所以,他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精减一些角色。
而短篇童话相对人物角色较少,舞台上往往突显不出效果,而且同组幼儿较多,过于少的角色只能让少数同伴参演,为了给同伴多提供一些机会,也为了让剧目更加丰富,幼儿在改编的过程中会集中商讨,在情节需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角色。比如让小朋友扮演路边的花花草草来代替道具的使用,续编故事增加角色等。
而童话故事中有些角色不容易、或者是不适合在舞台上表演,还可以适当替换。比如可以将这个动物换成另一个动物。当然,也可以尊重原著角色不变。如下案例真实记录了幼儿在商定角色的过程:
例3:
童话故事《谁最美》中有这些角色:九尾狐、小老鼠、小天鹅、知了、蝴蝶。
改编组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最终的结果如下:
 1、九尾狐,孩子们说九尾狐有九条尾巴,表演的服装很难购和制作,而且台下的观众也不一定认识九尾狐,还是改成普通的狐狸。
2、小老鼠,有幼儿在讨论中提出老鼠经常偷东西,都是饰演坏角色的,应该把小老鼠换成勤劳的角色,最终商定将小老鼠改成小马。
3、小天鹅,考虑到天鹅才艺展示环节所表演的芭蕾舞《四小天鹅》,也为了能让更多的同伴参与表演,他们将天鹅增加到4个,变成天鹅姐妹。

4、蝴蝶很美,大家都觉得不用变,应该留着,把知了改成爱唱歌的熊姑娘。
5、再者,为增加剧目可看性,经大家商讨决定增加两个角色——大熊猫和大象。其中大象为森林选美大赛的评委,大熊猫则在出场时表演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武术节目——双节棍,其形象可以考虑借用经典动画《功夫熊猫》里的造型。
通过一致认可后,童话剧《谁最美》的角色产生了:狐狸、小马、天鹅姐妹、蝴蝶、熊姑娘、大熊猫和大象。

2.编剧情


童话剧通常都会根据故事发展将其进行分幕,具体分成几幕应根据故事的篇幅、情节的转折来分,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几个维度出发:开始——发展——小高潮——高潮(情节较多的可以将高潮分成两幕)——结尾。那么,幼儿参与下的剧情改编,或者说情节的分合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方 式
特 点
举 例

排序式

将剧本的主要情节用图画或者照片的形式呈现,幼儿在倾听剧本之后,将图片或者照片按照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进行分幕。

故事《木偶奇遇记》

绘画式

幼儿将剧本中最重要的情节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他们的绘画作品作为情节分幕的依据。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提纲式

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幼儿提炼提纲,幼儿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挖掘出剧本的主要情节,并进行分幕。

故事《三只小猪》

阅读式

很多童话故事都有相应的绘本,鼓励幼儿以绘本为载体,以阅读为重要方式,给剧本分幕。同时,阅读还可以采取亲子阅读的形式,让家长也参与其中。

故事《三只蝴蝶》

教学式

开展有关于剧本的童话教学活动,在深入理解作品之后,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想法,用语言来进行简短分幕。

故事《我喜欢你》

 
如图: 故事《木偶奇遇记》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三只小猪》

故事《三只蝴蝶》

故事《我喜欢你》
  
例2:童话剧《谁最美》
(1)、第一幕  去舞台的路上(起因)
讲述小动物们听闻森林里要举行选美大赛,都纷纷前来参加,但是在通往舞台的路上有一包又臭又脏的垃圾,出场的小动物们都远远地绕道而行。
(2)、第二幕  在舞台上(发展)
舞台上动物们相互攀比,有的说自己羽毛漂亮,有的说自己才艺出众,还有的说对冠军势在必得。接着主角小老鼠出场,默默地把垃圾移走,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更能突出故事主题。之后是小动物们进行才艺展示,天鹅姐妹跳起了芭蕾舞、大熊猫甩起了来双节棍、熊姑娘唱起了歌,只有小老鼠没有任何才艺,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3)、第三幕  意外的结局(高潮)
正当动物们倾情演出沾沾自喜的时候,评委大象宣布了结果,获奖的是小老鼠,大象细细讲述原委,原来路上的那包垃圾是评委们故意放的,它们想找出真正心灵美的动物,最后烘托出主题意义——呼吁大家重视心灵美
(4)、第四幕  颁奖仪式(结局)
动物们载歌载舞,营造团结和谐的大团圆氛围。

3.编对话


童话故事通常是以第三者叙述为主,因此将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修改台词,而台词修改主要是做“加减法”:
(1)      
“加”指的是增加对话。孩子们在表演童话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人物的心理活动怎么表达?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情绪和心理也会随之而变,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直接念出旁白来表现心理和情绪变化,那么在舞台上的童话剧又该如何表现呢?如何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困惑,例子中他们是这么操作的:
除了用动作加以诠释之外,还可以将人物心理用语言形式通过人物呈现出来。
例4:
故事《谁最美》原文是这样的:九尾狐怒不可遏地破口大骂,还要小老鼠把他的尾巴舔干净。这句话在表演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达呢?于是孩子们进行讨论:如果你是狐狸,你会怎么说来表达自己怒不可遏的样子呢?
萌萌说:你这只坏老鼠,气死我了。
小开心说:可以改成“坏老鼠,臭老鼠,为什么把我的尾巴弄脏?”
小皓皓:如果我是狐狸,我肯定会说“你这个臭老鼠,气死我了,你是故意弄脏我的尾巴的吧?快给我舔干净!”
……
(2)    
“减”指的是适当精减对话。说起童话,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可能还是诸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一些国外的经典童话,事实上,孩子们最先欣赏的可能就是这些国外的经典名著。但是要知道中国人的讲话方式和外国人不一样,在改编世界经典童话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外国童话中涉及到的有些对话很冗长,意义不大,但是废话很多。经常会听到孩子们抱怨“对话太长了,记不住。”“老师,好难啊!”此时就能趁机渗透体验式教学:“你们说怎么改既能表达意思,又让你们记得住呢?”将改编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
童话剧《白雪公主》、《灰姑娘》剧照:
      
(3)    
“变”指的是将对话修改地口语化些。中国的童话很多是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古时候发生的事情,比如《西游记》、《象山的传说》、《东海龙王》等。但是小朋友们很难理解一些文言词汇,在询问得知含义之后,孩子们自己把台词变了变。比如民间故事《鳓鱼得刺》中东海龙王有一句话“尔等退下吧”,对于这个“尔等”孩子们表示无法理解,于是他们直接改成“你们”,浅显易懂。
童话剧《鳓鱼得刺》、《象山的传说》剧照:
   
(4) 复述 
除了集体讨论和投票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形式也非常有效。通常,孩子们在欣赏童话故事后会尝试学说对话或者是复述故事,而幼儿的复述往往因为不熟悉台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的,因此,复述其实就是最好的修改台词。

4.编剧本


当孩子们所有的讨论都尘埃落定的时候,就应该到了生产剧本的时候了。但是考虑到孩子们识字量有限,这个剧本该怎么做呢?怎么样的剧本才能让孩子们自己看得懂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孩子们又讨论开了,最后一致决定“画”剧本。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简单的形象勾勒台词,最后装订成册,成了一本本的剧本。演员们可以拿着这些剧本“试戏”,忘记台词的时候还能借助剧本温习台词。
 
 
 
 
 
如图:剧本《三只蝴蝶》
   

5.编动作


为了让表演的孩子能更加快速入戏,很多时候改编时还需要增加一个编主题动作的环节。所谓主题性动作是指某个角色的代表性动作,是根据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以及情节需要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而设计的。童话剧表演离不开动作的辅助,动作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行为、体现角色情绪,例如要表现角色十分生气愤怒,除了可以用对话来表达,还需要借助“跺脚、甩头、握拳”等动作的辅助,让观众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一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另外,童话故事所涉及到的一些角色无外乎动物、植物、还有公主王子、仙女巫婆等,这些角色性格分明,在这个童话剧中设计过的“巫婆”的主题性动作可以借鉴到另一个童话剧中“巫婆”的表演,对于提升幼儿表演能力至关重要。
如:童话剧《小红帽》中的角色大灰狼与《狼和七只小羊》中的狼,在表演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前者的经验和动作进行二次创作和表演;《木偶奇遇记》中的仙女和《灰姑娘》中的仙女在表演的时候也可以融会贯通。有了主题动作的设计,小演员们在表演时就不会出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表演单调的局面,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更加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们。
例5:
设计角色狐狸初期我提出一个问题:狐狸可以怎么演?小朋友们有的说狐狸很狡猾,应该转眼珠。有的说狐狸很臭美,走路的时候应该一扭一扭的。还有的说狐狸经常偷东西,它走路肯定很轻。综合大家的这些建议后,童话剧《谁最美》中狐狸的主题性动作就轻松产生了:走路时扭腰、眼珠不时转动、兰花指等动作。

(三)第三步——自导


日本著名教育家岸井勇雄在他的书中指出:儿童真正需要的是通过体验获得经验而得到成长。所谓经验就是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在童话剧形成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感受的内容是可以相当丰富的。之前说的“选”是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编”是个体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导”指的是什么呢?在“原体验”理念中,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一种作用,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物体之间的多渠道互通式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借用参与体验的方式得以产生的。
因此,除了“编剧”之外,幼儿还可以体验的一个角色是“导演”,在剧本产生之后排戏开始之前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

1、导音乐


童话剧演出的成功与否,很多时候音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音乐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表现人物心理、还能带动小观众们的情绪。在童话剧中,音乐用在那儿?
 
 

音乐突显背景

指的是能够突显童话剧主题、渲染情绪、奠定整个剧目基调的音乐。比如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故事充满了忧伤,那么它的背景音乐就应该选择那种舒缓的、伤感的、煽情的。更能推动小女孩凄凉、悲惨的境地。同时也能激发“演员”的表演情绪,也能将观众带入到通话中来。
 

音乐体现情节

有些时候,童话剧的某些情节可能很难用对话表现出来,只能用动作辅助,但是光有动作又显得有点单调,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音乐帮忙。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这样一幕,爱丽丝跟着兔子钻进树洞后变小了,喝了神奇药水后又变大了。真正在表演的时候很难对比出变大变小,这里可以运用音乐“叮噔”一下表示爱丽丝变大了,再“叮噔”一下爱丽丝表示又变小了。

音乐代表角色

音乐在童话剧中最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人物的出场音乐,通常会根据角色的特征为他量身定制音乐,比如《谁最美》中,狐狸狡猾、贪婪又爱美,所以孩子们选择了节奏感强烈的《波斯猫》代表了狐狸,在整场剧目中出现这个音乐小观众们就知道是狐狸要出场了。而孩子们给大熊猫设计的音乐是《功夫熊猫》的主题曲,跟角色形象符合,也让观众们知道这是一只会功夫的熊猫,这也是因为孩子们都看过《功夫熊猫》的动画片,对这个音乐相当熟悉。

如图:《爱丽丝梦游仙境》剧照
  
 
但是,尚在学龄前的孩子们该如何导如何体验呢?结合“原体验”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摸索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建立音乐库存

每个班级的电脑上都配备电脑,在电脑上有一个音乐资料库,里面下载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老师做了简单的归类,孩子们可以在区角和休息时间自由点播选择,再请教师帮助合成。

幼儿自主提供

幼儿自主提供,即幼儿根据故事梗概,回忆自己看过的动画片或电视、电影,选用其中的插曲。这是最理想的方式,相对音乐库而言,幼儿自主提供选择可以不用那么广泛,而且音乐的选择能让幼儿更加深入理解和分析剧本。

成人提供参考

成人包括教师和家长,很多时候要考虑到毕竟只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所知道的音乐有限,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需要成人提供一些选择给予帮助。


2.导道具


在童话剧正式登台演出之前,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道具制作和海报宣传。针对这两项任务,孩子们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方法
说 明
举 例

提供
材料包

首先,考虑到教学活动课时短,要在一个活动中完成道具制作和海报宣传,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我们选择用分组的模式进行,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参与的工作,并采用“材料包”的形式为幼儿降低活动难度。
如案例《狐狸和兔子》中所提供的材料是素材包。素材包其实就是半成品,幼儿需要做的只是一些简单、能快速完成的粘贴工作。所以也成功克服美工制作费时间的问题。此外,还能锻炼幼儿阅读说明书的能力,在每一个素材包里面都装有制作说明书,说明书以图画和简单文字的方式呈现,让幼儿能够轻松读懂。


 

制作海
报宣传

在绘制海报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海报为童话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海报做出之后他们会拿着大海报去各班做宣传,让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也来到班级里观看演出。并且知道海报所要呈现的内容:剧名、人物、表演时间和地点。尤其是角色人物,还需要在位置摆放上对比出主角和配角,这些都需要幼儿自己思考



 

3.导服装


跟道具组一样,围绕童话剧还会产生另一个工作小组——服装组。服装组主要负责为整个演出提供服装,那么这些服装哪里来?孩子们又是怎么导的呢?
方法
 
 

材料包自制

如同道具制作一样,为幼儿提供材料包、配备说明书和作品完成图,让服装组的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服装制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图:《公鸡和狐狸》

亲子大制作
 

很多时候,如遇比较大型的演出,需要大批量的演出服装时,光凭孩子的能力一时完成不了,就需要家长帮忙,与孩子一同协商,根据自己所出演的角色进行服装亲子大制作。而这些亲子制作出来的服装也成为了幼儿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服装我挑选

因为幼儿园的童话特色,所以专门成立了服装工作室,里面有各种童话演出的服装,幼儿可以根据将出演的童话剧的需要自由挑选。此外,服装间的整理和归类工作也可以交托给幼儿打理。同时,根据故事需要,还可以将服装间里的服装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四)第四步——自演


“原体验”在童话剧产生的四步曲中,“演”是最令人期待,也是最常见的一步。那么,如何让常规的“表演”也能突破传统,最高限度地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呢?需要做的还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演——自演。待演员、剧本、服装、道具全都都到位后,接下去就是最精彩的“自演”环节。根据剧本的需要,以及幼儿能力的差异,自演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

1.集体演


一个集体中总有能力悬殊的存在,如何既能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又能让幼儿有尊严地表演?集体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集体演就是让所有参与的孩子一起做同一组的表演,即多人饰演统一角色,这种方式可以让同伴之间在动作、语气、表情神态等方面相互学习和模仿。

2.小组演


小组演即成立一个表演小组,小组成员自选角色,了解组内的分工,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个人演


对于同一个情节,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个“我来想办法”的小情境,有的会双手交叉,有的眼咕噜直转,还有的用食指在太阳穴附近画圈来表示。

4.片段式表演


即节选剧本中的某一个情节进行演练。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的限制,对于篇幅较长的剧本,可以采用片段式的表演进行排练,更加有针对性。

5.铺开式表演


铺开式是相对于片段式而言的。对于篇幅较短的剧本,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又在充裕的时间里可以采用铺开式的表演方法,更有助于统筹安排。
 


四、研究的结论

 

一直以来,我园带着极大的热情开展童话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又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要求,本着一切以幼儿为目的、从幼儿出发的宗旨,高度强调幼儿的“体验”,根据幼儿的需要、幼儿的角度、让幼儿来自选、自编、自导、自演,刷新了童话教育全新的理念。通过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更新了幼儿童话剧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童话活动教育模式下,童话剧的改编工作从来都只是老师们的工作,教师代替幼儿去完成幼儿需要的一切任务,包括改编剧本、制作道具、采购服装,甚至连表演都是在教师的拉扯中完成。忽视幼儿的需要和感受,一切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而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强调以幼儿为本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纵观我园科研童话教育多年,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另辟新径呢?
在这种全新的童话教育理念的更新下,教师们举一反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一再强调“幼儿体验”的重要性,将童话剧还给幼儿,让幼儿做童话剧真正的主人。以此类推,主题墙创设、区角材料丰富、班级环境美化,这些原先看似与幼儿无关的活动,现在也成了幼儿参与和体现的版块。

(二)形成了幼儿童话剧教育模式


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我园已经初步形成了童话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包括:
1.童话故事素材应广泛,包括国内外的各种长、中、短篇童话,内容应丰富多彩、寓意应涵盖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只有有充足的童话教学素材,才能真正起到幼儿感受“真善美”的作用。
2.童话剧教育应大胆放手、深入观察、适时指导、提供帮助,充分考虑幼儿、家长的认同情况,只有被教者满意,才是合理的、有益的。
3.童话剧不能止步于课堂,教育也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只有把教育理念贯穿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把全新理念活学活用到童话剧教育以外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把童话教育搞好,更大地发挥童话教育的价值。

(三)丰富了幼儿教育童话剧课程


经过教师们的整理归类,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编写的剧本进行存档,包括:《三只小猪》、《三只蝴蝶》、《小熊请客》、《狐狸的枪和炮》、《谁最美》、《妙乎回春》等等。还参与改编了一系列长篇童话课程,如:《海的女儿》、《灰姑娘》、《木偶奇遇记》、《稀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短篇引入、长篇缩改,极大地丰富了童话教育课程。

(四)培养了孩子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育是各类教育中比较难的,由于受教者年龄较小,不利于集中精力,加之智力尚未发育完全,对有些知识理解困难。而当本课题带着全新理念进入教育以后,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深入人心的童话哲理,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爱上阅读、会制作、爱动手,培养了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习惯。

(五)提升了教师的童话教育能力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途径的创立,必须有足够支持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广义上,作为一种全新的幼教途径,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寻,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为此,我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童话剧教育的可行性、具体方向和支持理论。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广泛讨论、实践总结等多种方式,提出童话教育的三大误区——教化遮蔽审美、认知多于感知、剖析替代体验,提炼出幼儿童话教育中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和成功经验——坚持审美的本体功能、坚持以体验为主、坚持适当引导。并将成果撰写成论文,如《从故事到剧本》(××县2012年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案例一等奖)、《为表演插上翅膀》(××县2013年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案例一等奖)……
 
 


五、进一步的思考

 

在“原体验”理念的引领下,我们逐渐明白童话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调幼儿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经验,从而获得成长。在课题开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在不同程度上获益。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探索与反思:

(一)对“原体验”度的把控要适时、适当


在组织幼儿童话剧改编和体验的活动中,因为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个别教师在此过程中还是出现不敢放手、控制较多的现象。控制的过多幼儿能体验的就少,就像一个沙漏一样,一头过多另一头势必相应减少。但是如果一下子全部放手会让幼儿不知所措,因为幼儿一直以来缺乏这样体验的经验。所以,对于幼儿遭遇困难时何时出手帮助、如何帮助等问题产生困惑,对于这个帮助的“度”地掌控还需加强。

(二)对“原体验”中体验的形式要多样化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人的需求和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孩子们在童话剧改编和体验中的表现大相劲庭,而同一个幼儿在不同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何采取措施、采取怎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幼儿在此过程中的积极性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思考。

(三)对“原体验”所产生的结果要正确对待


过程即体验,在不断强调“幼儿体验”的当下,因为尝试时间不久,又考虑到学龄前幼儿的能力,对于最后出来的结果可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成人切记过多对幼儿体验的结果品头论足,容易让幼儿遭受打击,缺乏自信。建议需要成人指出,但是应该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何况一回生二回熟,在一次次的放手锻炼中孩子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自编自导自演的水平才能与日俱增。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孩子来说,改变都需要时间适应。
 
已有45人阅读

教师成长档案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