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如何?
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小时—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手足口病如何诊断?
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哪些人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
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家长应做什么?
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如何正确洗手?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洗手应包括及时洗手及合理洗手12道步骤。
及时洗手包括:餐前和上厕所后;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
合理洗手包括:把手淋湿;擦上足够的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所有手表面;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双手手指的背部与掌心搓揉;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搓洗手腕,交换进行;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用毛巾、纸巾关闭水龙头。
【卫生部门提醒】
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及时就诊可治愈,市民不必恐慌。当前要重点落实针对儿童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幼儿及其家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勤洗衣被,多通风,尽量少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在家中休息,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在患儿家庭中可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等可采用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预防牢记15个字
市卫生局今天介绍,市民预防手足口病应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15个字。
市卫生局要求,托幼机构、小学等集体单位在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定期加强清洗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加强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