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能力要从娃娃抓起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没有或很少有与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起游戏交往,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协作的经验,再加上有些孩子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着、宠着,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种人人围着孩子转的环境也很自然地使孩子有了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且越来越独,越来越自私,专横、霸道、毫不谦让。这样他们不愿与伙伴共同交往、相互协作或者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同伴产生矛盾,而无法建立起友好协作的关系。
而现在的社会注重的不仅是个人的能力,更要讲究团队协作能力,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只有能与别人协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立足于社会;只有善于协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这样一来,现在许多孩子的现状与现实社会的需要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家长从小树立孩子的协作意识,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
记得有一次,外甥女囡囡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雪花片。一开始大家玩得挺愉快的,你搭一朵小花,我搭一只小船。但这种融洽的气氛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囡囡发现小伙伴的雪花片比她多,她就不乐意了,于是一把揽过所有的雪花片嘟着嘴说:“这都是我的,你们谁也不能玩。”小伙伴们互相看了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囡囡,你抢雪花片,我们不和你玩了。”
然后跑到一边玩起了遥控赛车,看到赛车做出的各种有趣形状,他们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笑声。而囡囡呢,一个人抱着一堆雪花片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好可怜呀!我刚想走过去安慰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让她意识协作的时机吗?于是我狠狠心停下了脚步,让她暂时委屈一下。囡囡看看我欲言又止的样子,看看同伴们的高兴劲儿,想想自己的孤独样,终于忍不住“哗”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得那样伤心、那样委屈。等她稍稍平静些,我才走过去问:“囡囡,那么多的雪花片好玩吗?”她扁着小嘴说:“不好玩。”我又问:“为什么呀?”“因为我一个人,不有趣。”有了这句话,我也就自然地点拨道:“一个人玩,太孤单了,一点也不好玩,妈妈也不喜欢一个人玩。但你看,他们几个人一起玩,玩得多有趣、多高兴啊!如果囡囡也想玩得开心,那应该怎么做呢?”听完后,囡囡一声不吭地站起来,擦干眼泪,把雪花片分到小朋友的手里一起玩,不一会儿就绽开了笑颜。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囡囡明白以自我为中心是不会觉得快乐的,只有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分享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在事实中让孩子体验到协作玩耍的乐趣,体会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慢慢地头脑中就有了协作的意识,只有有了协作的意识,才会去学会协作;只有知道协作的重要性,才会去主动协作;只有感受到协作的兴趣,才会去乐于协作。
当然,孩子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创设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协作机会。不仅仅与同龄伙伴协作,而且与大人协作;不仅仅与熟人协作,而且与陌生人协作;不仅仅在现实中学会协作,而且在故事中体现协作。比如可以带孩子去观察蚂蚁搬家,一只蚂蚁搬不动大体积的食物,但许多蚂蚁一起搬就能把大块食物搬走的道理。利用大自然中的这些具体的、活生生的实例告诉孩子合作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培养孩子初步的协作意识。再如体育活动中“二人三足”游戏中两人不协作,便不能步伐一致地向前行;又如玩“小兔真能干”游戏时,大家想方法,团结起来战胜大灰狼。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机根据故事的内容作适当的引导,如《灰熊采蜜》的故事,十只饥饿的灰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蜂巢,馋得直流口水,可这个蜂巢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怎么办?
(此时可以让孩子思考,共同想办法)十只灰熊决定一起协作,四只灰熊排成一排做底层,三只灰熊排成一排做第二层,然后两只灰熊做第三层,最后让个子最高的灰熊做采蜜手,在十只熊的共同努力下,它们吃到了香甜的蜜,不再饥饿。故事讲完后,我作了一个假设让孩子思考,假如十只灰熊的几只不肯做“垫脚石”,那结果又将是怎样?在思索中让孩子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孩子的个性虽千差万别,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致的。协作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但无论如何,我们家长都要记住:协作能力要从娃娃抓起。